植物科学画——是以科学用途描绘植物的画。与普通植物画不同的是,植物科学画要求精准的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,与一般艺术画不同的是,在艺术绘图的领域,最终作品完全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,植物科学画则带有明显的科学目的,又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,科学与美,二者不可偏废。
植物科学画,仿佛就在科学与艺术之间,云淡风轻、细水长流、简简单单的爱着,也不忘于历史长河中记录下相爱的痕迹......
其实植物科学画也是我们儿时的童话,后来长大了,很多人可能更喜欢浓烈的爱,爱更深沉的理工,更浓烈的艺术去了......
中国科学画简史
之所以说简史,就是没多少历史。汉唐以来,中国的农业生产与草药医学一直走在世界前列,各类介绍植物、草药的典籍制作得颇为实用,多以白描绘图讲解如何辨识和利用植物,和西方的植物科学绘画相比,绘法虽不同,目的却也一致。
但到了明清时期,中国有图可查的物种已经远落后于欧洲的绘画记录,而且中国图谱大多画法写意,较之工笔风格的西方作品可信度和准确性明显落了下风。这一时期,西方植物绘画的作品数量就在我们打盹时站上了巅峰。
直到清末,中国出现了第一个以西方科学绘画手法来描绘生物物种的人——冯澄如先生。冯澄如1843年在江苏宜兴芳桥后村创办“江南美专”,这所美术专科学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学绘图师。冯先生及弟子主要以植物绘画为主业,当时在中国,这是一个全新而空白的领域。
现今,国内专职从事绘制植物科学画的人都不到10人。正如“中国植物科学画作第一人”曾孝濂老先生说:既要坐得冷板凳,也要登得大山头。按普总说,既要耐得住寂寞,还搞不了钱。所以干这行的专业人才十根手指有找......还真蛮少的......没办法,普总都搞消杀去了。
不过当空间净化专家也要耐得住寂寞的,我们面对的病毒可比曾老上山偶遇的蛇虫鼠蚁狼凶猛多了,一不小心就不是我们代表月亮歼灭病毒,而是病毒把普总吃了。
下面就来欣赏下曾孝濂老先生的作品,回顾一下童年的简爱......
一枝一叶总关情
曾孝濂,我国著名植物科学画家、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。60年来,他创作了《中国云南百鸟图》、《花之韵》、《鸟语》、《花香》、《曾孝濂花鸟小品》等代表作,已发表的植物科学画就有2000多幅。从年少到白头,付出无数心血,一笔一画记下了中国大地上独特的花草植物。
桂花香要飘出来了,摘取一些放进春天新上的铁观音里,香味既高远又馥郁......突然想喝茶了......
这是见过的最美的鸢尾花,比真的还有气质......
大量的观察和练习中,曾孝濂逐渐熟悉了万千花木的每一道纹理。他画的三七,连叶脉走向都有讲究,他画的杓兰,连上下半段的绒毛数量都有不同。
麦冬的药用价值堪比花旗参,它的药用部分是块根,如果不是植物科学画,我们可能天天吃麦冬都不知道原来它的果实如青金石般艳蓝。
植物有毒吗?
欣赏了这些植物科学画,突然想到一个问题,植物有毒吗?
很多植物都带有毒性,如箭毒木就带有剧毒,一旦毒液进入血液,就能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命。
为什么这些植物会有毒呢?
植物带毒的目的再明显不过了,避免被吃货啃掉呗!带毒的植物是动物不敢碰的,所以这样的植物才得以生存下来,这其实和很多植物带刺起着一样的作用。
不同种类的植物,由于不同的生理活动,造成它们体内积聚不同性质的物质。有些植物积聚的是有毒物质,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人畜体内能发生毒性作用,使组织细胞损坏,引起机能障碍甚至死亡。
有毒物质在各种植物体内不仅性质不同,分布的部位也不同。了解哪些植物是有毒的和它们体内含有什么样的毒素,在医学上有重大意义。
例如贝母,贝母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之分,川贝母主要功效是清热化痰,润肺止咳,浙贝母的主要功效是清热化痰,开郁散结。春秋干燥很多人就喜欢喝冰糖川贝雪梨水,的确很有效。但贝母常见的毒副作用是血压下降,所以老年人,特别是有低血压的人群,应该注意不要过量使用贝母。
另外,使用贝母还要注意药不对症,因为贝母为凉药,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、化痰止咳,用于肺热痰火旺盛者。若是寒性咳嗽,服用贝母就是雪上加霜,不能治病,反而可能增病。所以最好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现在正是春燥,不体寒不低血压的可以试试。
自然和美学的凝视
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·冯·洪堡曾说过:对自然科学和美学的凝视,是理解宇宙的必经之途,之后也必将成为一种自然的宗教。
你听懂他说什么没有?听不懂无所谓,反正普总也不懂,懂得欣赏自然科学与艺术美学的美就好。
有人说,现在有高清相机,为什么还要手绘?
这大概就是自然与美学的双重凝视。
一花一世界,一木一浮生,花木的尘缘悲喜难以定格于瞬间,就算录像也只有延时拍摄才能一睹其生长的涌动,但也无法窥见其风致嫣然的气度。
所以,即便照片具有手绘难以企及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优势,却依然无法取代绘画在植物研究中的地位。绘画能把一株植物不同时期的特征摆在一起,恰当地表现植物的各个细节,视野与透视,时间与空间,写实与抽象,记录下物种的永恒。
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观察,用艺术家的心神去创作。曾孝濂在线描、水彩、油画、水粉、丙烯等多种画法间自如切换,游刃有余。
“画与相”中,曾孝濂的绘画正好让人体会到这种来自科学和美学的双重凝视。
曾孝濂身上有一种优雅、硬朗、孤傲以及自由的东西,这种东西是植物身上的,还是他身上的?或许已经浑然一体了。下面继续欣赏这种浑然一体......
《金花茶》和《茶》这两幅画是不是能很好的作对照,茶花是没茶的,茶却开不出茶花的花。
曾孝濂的梅花跟于希宁的梅花不一样,于老的梅花铁骨冰魄,疏秀雅逸,而曾老的梅花仿佛浸润着太平洋吹来的热带暖流,嫣妍婉约。这就是艺术家赋予植物的“神”与“魂”。
人会感染植物病毒吗?
人和动物都会感染病毒生病,哪植物会吗?植物感染的病毒会传染给人和动物吗?
“越美的东西往往越有毒”这话有时是对的,既然植物这么美,就算它自己没毒,毒也会来招惹它。但一般情况下人是不会感染植物病毒的。
原因很简单,病毒的寄生具有高度的专一性,感染植物的病毒绝不会感染人或其他动物,感染动物的病毒也绝不会感染其他植物。
简单点说,病毒也是很专一的,不是谁都能爱上。
科学点解释,病毒感染有一个必要前提:宿主细胞膜上存在该病毒的受体蛋白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是完全不一样的,动物细胞膜上不存在植物病毒的受体蛋白,所以植物病毒无法感染动物细胞,无法进入动物细胞进行繁殖。反向同理。
所以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人和动物身上吧,毕竟800万年前还是一家。
读懂你们的芳华
曾老用眼睛看过高原、雨林、沙漠草原,阅过无数千姿百态的中国植物。又用漫长的岁月,将植物对生命的渴求、对生存繁衍的期待一一勾勒。才让我们得以看见长叶绿绒篙连绒毛都这般有生命力,平庸的木瓜原来能开出那般诗情画意的花......
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,要发表一种新的植物类群,除了需对该植物分类进行确立、定名、描述,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绘制新种图。对新种图的要求非常严格,每一花、每一叶以及各个器官的细微结构都要求描绘得准确无误,一般都要求有解剖放大图,以突出其种类特征和区别于其他邻近种类。
每一位植物科学画画家都像曾老那样,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寻求结合点,用绘画讴歌大自然,宣传呼吁保护动植物,保护地球环境。
万千植物编织成一个摇篮,正是植物用它的生命延续了我们的生命。曾孝濂用他的画笔表达了对植物摇篮的致敬,我们也致敬这位为中国植物定格永恒的老人,这位自学成才的画家!
愿你尝尽酸甜苦辣,读懂属于你们的芳华